文稿解读:《聊城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字号:
大 中 小



一、起草背景及过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无废城市”建设是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直接推动的一项生态文明改革任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等18部委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明确要求“无废城市”建设城市需编制并印发实施方案,也标志着“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从局部试点向全国推开迈进。
2022年《聊城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无废城市’”。2022年4月24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发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的通知》(环办固体函〔2022〕164号),聊城市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为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市生态环境局根据《山东省“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牵头编制了《聊城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先后多次征求相关市直部门意见,及时对《方案》文本进行修改完善,并按规定履行完成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市司法局合法性审查,最终形成了《聊城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通过市政府印发。
二、《方案》的主要内容
《方案》包括6部分,分别为总则、目标与指标、重点建设任务、智慧化监管、“无废文化”宣传和保障措施。针对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城乡生活源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危险废物、再生资源领域,提出了49项指标,明确了七项重点任务。
指标体系综合本地产业发展特色、产业结构、经济基础等条件,提出了共49项指标,包括25项必选指标、23项其他指标、另设置1项特色指标,并明确了时间节点和工作目标。主要形成“7+2”(七项重点建设任务+两项专题) 推进机制,具体如下:
(一)七项重点建设任务
针对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城乡生活源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危险废物、再生资源领域,明确了七项重点任务。一是促进重点产业提质“增绿”,实现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二是构建多元化循环发展模式,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三是坚持城乡统筹分类,促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四是加强全过程管理,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五是提升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防范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六是完善回收网络布局,提升再生资源利用水平;七是以绿色创建为引领,加快推进美丽聊城建设。
(二)两项专题任务
一是打造“1+6”智慧平台,赋能“无废城市”建设。突出信息化、智慧化,提出 “1+6”构建方案, 即1个智慧平台统领、6项信息系统支撑,打通部门数据壁垒,一屏掌控“无废城市”建设成效。二是全场景发力,展现江北水城“无废文化”。围绕提升群众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三个方面,制定年度“无废城市”建设宣传计划,积极开展活动,创建“无废细胞”,推进信息公开,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无废城市”建设。
(三)保障措施
《方案》明确了5项保障措施,分别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考核、狠抓制度建设、提升素质能力、加大资金保障5个方面加强《方案》实施保障。
三、《方案》主要特点
为更加体现地方元素,增强《方案》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方案》编制着重考虑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坚持顶层统筹,系统谋划推进。统筹衔接相关领域规划,系统提出六大类固体废物管理机制完善、回收体系建设、技术研发示范、补齐设施短板等工作任务,形成“7+2”(七项重点建设任务 +两项专题)推进机制。二是结合产业特点,定点定向发力。工业领域重点突破赤泥规模消纳和有效利用瓶颈;农业领域围绕农膜、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建设收储运体系;危险废物方面立足风险防控,提出强化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措施;生活领域深化垃圾分类制度,提升厨余垃圾利用和污泥多途径消纳水平;建筑领域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规范消纳利用,促进再生产品应用;再生资源领域推进回收站点和分拣中心建设,加强回收体系构建,规范废电器等回收利用;围绕产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打造绿色产业链、绿色创建链、产业集群链的推进路径。三是聚焦建设需求,构建机制体系。围绕制度、市场、技术和监管体系,形成四大任务清单;提出全民行动推进思路,建设11个场景“无废细胞”。四是补齐能力短板,布局设施建设。以6大领域固体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管理为突破口,谋划涵盖30个项目的工程清单,预计总投资23亿元。五是智慧监管助力,提升监管效能。突出信息化、智慧化,提出“1+6”构建方案,即1个智慧平台统领、6项信息系统支撑,打通部门数据壁垒,一屏掌控“无废城市”建设成效。
四、解读机构及联系方式
解读机构:聊城市生态环境局
联系人:许金超
联系电话:0635-8909526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