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奋力拼搏,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此,中国产业报协会和中国环境报道网站联合组织行业专家,经过认真讨论和多轮筛选,评选出了“2009年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十大新闻”,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光荣入选。
近年来,我市在生态文明市建设方面做出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在北方地区率先召开了由三级干部参加的建设生态文明市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市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生态文明市建设领导小组,印发了《建设生态文明市工作任务分解表》,狠抓落实,强化督导,生态文明市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效果显著。2009年,全市GDP增幅达1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国家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核查中取得了全流域第一名的好成绩,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技术评估组的技术评估,实现了生态环保工作与经济建设的双赢,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附:2009年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十大新闻
一、中国宣布碳减排目标
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公布了中国的碳减排目标: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主张和举措做了全面阐述,展示了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二、生态文明建设路径进一步明确
9月15日至9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再次做了强调。9月22日,环境部召开传达学习此次中央全会精神的会议,部长周生贤在会上对生态文明进行了诠释,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建设路径。
三、云南省、湖北省率先出台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文件
2009年,云南、湖北两省在全国率先强化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云南省编制了《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湖北省推出了《关于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四、两型社会建设迈出实质步伐
3月27日和4月18日,环境部分别与湖北、湖南两省签订共同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合作协议。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一批重大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低碳成为城市、乡村发展新坐标
低碳在城市和乡村都大有可为。目前,全国多个城市在打造“低碳城市”,并各具特色:上海和保定主要作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示范,广州作交通节能示范,攀枝花作生物能源示范,杭州作有品质的低碳生活示范。我国首个低碳生态乡村在四川省彭州市大坪村兴建,初步摸索出了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乡村模式。
六、构筑两大绿色生态屏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环境基础和发展空间
6月8日,国家林业局党组以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名义发表长篇学习体会,深刻论述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建设我国北方和沿海两大绿色生态屏障战略构想的重大意义。8月26日,在山西省长治市召开的全国造林绿化现场会认为,造林绿化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也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号召各地认真学习、大力弘扬山西造林绿化精神,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造林绿化进程,部署北方13个省(区、市)和沿海11省(区、市)将分别以实施三北防护林和沿海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为载体,加快构筑我国北方和沿海两大绿色生态屏障,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发挥骨干作用。
林业部门通过改革林权等措施,增强农林植树护林积极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环境基础和发展空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所辖中国最大国有林区对此做出有益探索,通过改革走出困境,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林区内的民生状况,也大大减轻了林业生态的压力。
七、“斯巴鲁生态保护奖”成为生态公益品牌
12月21日,由斯巴鲁汽车(中国)有限公司举办的“2009斯巴鲁生态保护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从全国范围内评选出的14个保护野生动物优秀环保团体和38名优秀环保人士分别被授予“2009斯巴鲁生态保护奖”的集体和个人奖项。斯巴鲁连续两年共出资200万元人民币与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共同建立的“斯巴鲁生态保护基金”并设立“斯巴鲁生态保护奖”,正在成长为对我国生态保护工作起到有力宣传和推动作用的公益品牌。
八、辽河上游总体堪忧,辽河下游初显生机
11月,全国生态文明记者行辽河记者团采写的《辽河生态调研报告》出炉。报告显示,辽河下游流域的水质全面持续好转,但是上游总体环境依然令人堪忧。
九、深圳市、聊城市率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市
2009年,广东省深圳市和山东省聊城市率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市目标,并制定相应规划,力图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市,使得城市品位和内涵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十、广州番禺暂缓垃圾焚烧项目
广州市番禺区拟在人口稠密地区新建一个垃圾焚烧发电厂遭到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12月10日,番禺区政府表示,暂缓“垃圾发电厂”项目选址及建设工作,并启动有关垃圾处理设施选址的全民讨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趋势日渐显现。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